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深有感觸。一直有很多家長問我,選擇讓孩子
出國這個決定對不對,國內的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培養(yǎng)是否真的跟西方差距那么大。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作為一個2歲孩子的父親,我時常關注周圍的朋友或者同事的對于孩子的教育情況,有些事情確實會讓人瞠目結舌。一個朋友的孩子小學5年級,周末從早上9點開始先是1個小時的鋼琴,然后2個小時的奧數(shù),中午吃個飯,下午1個小時的籃球,2個小時的課外輔導,2個小時的英語。如此密集的學習集中在一個本應該在享受童年的孩子身上,不禁讓人心頭一震。但是朋友說,這個是普遍現(xiàn)象,如果不補課就會落后,考試不合格。目睹了國內種種強制性補課的現(xiàn)狀,我愈發(fā)覺得,如果條件成熟,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
作為一個80后,成長在改革開放大趨勢下的我見證了國家的強大和富有,也經(jīng)歷了教育體制的種種改革,比如義務教育之類的,成效如何暫且不提,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教育的模式化和對孩子個性與理想的抹殺確實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或許我們的努力能給下一代做些什么,這也是我做這個職業(yè)的初衷。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讓孩子自由地成長,最終成為他想要成為那個人,這也是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和理想。后續(xù)我會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觀點。首先,我們看一下這位家長的經(jīng)歷。
“在被朝陽染成金色的清晨,三兩成群的孩子不斷地、在被警戒線隔開的小小通道里或快或慢地向小學校門走去。在這群孩子中,一個纖細的小女孩的身影一直被我的目光鎖定著。背上那個跟她身材相比顯得十分巨大的書包,讓她不得不用力把身體往前探才能保持平衡。
這個小小的女孩就是我6歲的女兒。
一個月前我堅定地把她送入了小學校門,用每天清晨親手烹制的早飯、傍晚的第一個微笑作為禮物,慶祝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長。
然而,隨著小學生活的真正開始,我的堅定卻變成一天濃似一天的疑慮。
一進校門的下馬威
我用了6年時間,力圖把女兒培養(yǎng)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讓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但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我的這個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zhàn)。
幾十年前,我自己也是一名小學生,知道學校里最大的規(guī)矩就是整齊劃一,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個社會到處都在張揚個性,依此推斷,現(xiàn)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張揚,至少也不至于被壓抑。
沒想到僅準備學具一項,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開學第一次家長會結束后,老師給了一份極為詳盡的PPT,對買什么樣的本、筆、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詳細的規(guī)定,對每一本書、每一個本包什么樣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寫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寫也都規(guī)定得一清二楚。
那個周末我們奔波在家附近的幾個大超市和批發(fā)市場里,采購著老師開列的各項用品,一項項地落實。
沒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兒。
那天回來,女兒著急地怪我:“為什么不給我買一雙白色的舞蹈鞋?”
因為女兒一直在學舞蹈,家里有好幾雙規(guī)范的芭蕾舞舞蹈用鞋。怎么會不合格?
女兒說,老師交代了一定要買白色的,前面是寬寬的松緊帶而不是細鞋帶的。
“又不是上臺表演,平時上課用,有必要這么統(tǒng)一嗎?”幾天的奔波焦躁,讓舞蹈鞋成了壓垮我的“那根稻草”,“就穿這個,不用非得換。”我生硬地對女兒說。
女兒沒出聲,我轉身一看她的眼睛里充滿了淚水,臉上寫著焦急和恐懼,小聲對我說,“有小朋友已經(jīng)挨批評了。”
我怎么能讓剛剛上學的女兒因為這點兒小事就受到責備,怎么能讓她這么無助?!
我立刻起身帶著女兒到老師推薦的商店去買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兒的心情平復了,但是我卻異常難受,我不停地問自己,是我錯了嗎?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觀一開學就碰了壁
我用6年學會了等待,明白了孩子的成長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是這一個月,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腳步。
因為明白學齡前的孩子應該以游戲為主,所以,一直沒讓孩子上能學更多知識的學前班,孩子的小手主要用來使用剪刀等各種工具的,她手中的筆也更多是用來畫畫,而不是寫字。
上學了,寫字成了必須的一課。知道孩子缺少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孩子寫字的時候我會格外用心,我認真觀察她,她每寫一個字的時候都很努力,一筆一畫地、很用力。雖然每一個筆道還歪歪斜斜,因為用力很猛所以頁面看起來不干凈。看著她這么認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順利度過這一關。但是,沒過兩天就收到老師發(fā)來的信息:“孩子的書寫很不好,家長監(jiān)督孩子把每個字寫好。”
書法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剛上小學不到一周就要求孩子把字寫得橫平豎直、像模像樣,可能嗎?孩子不是神童就是得從幼兒園抓起。
看著孩子認真而痛苦的樣子,我在想:我所學會的“等待”到底對不對?如果對,為什么給孩子帶來了比別人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對,那到底什么才是對的呢?
“只有服從沒有商量”的家長生活
我用了6年試圖讓女兒明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礎是互相尊重。我也深知,要想讓孩子學會尊重首先要對她尊重,不能因為自己是家長就頤指氣使,不能因為自己是成年人就亂用權威。
但是,經(jīng)歷了這一個月的學生家長生活,卻讓我不得不憂慮。
出于安全考慮,現(xiàn)在的學校在出入校門方面有著極嚴格的管理,沒有特殊的情況,家長很難看到孩子平時在學校的狀況,也很難了解老師與孩子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所以我對孩子在校的情況充滿疑慮。
從開學起,老師就與家長間創(chuàng)建了短信溝通的渠道??吹嚼蠋熼L長的信息,再看里面詳盡的各種要求,首先想到的是老師很辛苦,父母兩個人管一個孩子都經(jīng)常會覺得力不從心,更何況一個老師要管理全班40個同學。于是,我在收到信息后會回復老師信息已經(jīng)收到,并由衷地表示感謝。
沒想到,兩天之后,老師給所有家長發(fā)了一條信息:接到老師的短信通知,不需要回復的不必回復,需要回復的會特殊說明。
接到短信突然一愣,緩過神來再讀每天必到的短信,發(fā)現(xiàn)老師的短信雖然多以“家長好”開頭,以“謝謝合作”結尾,但是通篇看下來基本都是各種命令,比如,“明天必須帶……”“今天有孩子本上沒有家長簽字,請注意”等。
我知道了這是一個只有“下達”沒有“上傳”的渠道,老師們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沒有“商討”只有“服從”的方式。
老師跟家長的溝通尚且如此,對孩子會不同嗎?
熱愛集體的“小紅旗”是家長買的東西換來的
還有一個困惑,我用了6年讓孩子明白禮物不是做事的動因,所以,我盡量不把獲得禮物作為讓孩子做事的交換條件。
但是,這些天女兒已經(jīng)用“小貼畫”成功地換回了兩塊橡皮,又用幾張印著圖案的小紙片換回了一塊棒棒糖,她還在一個小本子上積攢著另外一堆“小貼畫”,據(jù)說攢夠了10個就能換回更大的禮物。為了讓孩子自己在班級墻上“熱愛集體”一欄中插上更多的“小紅旗”,我們給班里買了綠色植物、餐巾紙,送去了美化墻壁的墻貼、參與本該由學生自己參與的班徽設計……
與現(xiàn)代教育觀尖銳對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兒入學后都在硬生生地發(fā)生著。
再過6年,這所名牌小學能還給我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孩子嗎?
作者:王皓 Hao Wang
IDP項目上海辦公室澳新業(yè)務部咨詢顧問
更多精彩,點擊博客>>
個人簡介:
畢業(yè)于國內名校法學本科,后獲
南澳大學應用經(jīng)濟專業(yè)碩士,在
澳洲生活多年,具有4年左右的行業(yè)經(jīng)驗. 對于大齡青年留學, 問題高中生升學,一般學生獲名校錄取有獨到的經(jīng)驗.熟悉澳大利亞,新西蘭就業(yè)前景,生活狀況和移民政策,熟知院校錄取條件和使館簽證注意事項.作為留學咨詢行業(yè)澳洲顧問, HAO一直本著法律人嚴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為學生和家長真誠服務. 清晰并富有邏輯的留學方案,易懂且平和的溝通方式是HAO秉承的咨詢風格。
工作感言:
信任是一種力量,相信IDP,相信自己的選擇, 未來將從這里啟航。